近年來所謂醫療糾紛時有所聞,偶然在YT上看到一位口腔顎面外科醫師謝明吉的講座影片,觀後感觸很多,想與大家分享。
在醫療糾紛發生時,病患經常會尋找其他醫生(可能是多位)意見來佐證自己的指控。然而,這樣的舉動是否真的能夠公平反映出被告醫師的真實醫療水準?對於大部分非專科的醫師來說,他們可能根本無法深入理解口腔顎面外科這類高度專業的領域。專業分工日益細化,醫生們精通的是自己專攻的領域,很難要求一位一般牙科醫生能夠像口腔顎面外科專家一樣,準確評價這類手術的複雜性與風險。
我自己也是聽了謝明吉醫師的演講,才更深入理解這個問題。謝明吉醫生提到,口腔顎面外科的訓練過程非常嚴謹,需要長時間的累積與實戰經驗,從術前評估到術後追蹤,每一個環節都必須有固定的流程(SOP),才能確保結果的可預測性和病人的安全。而這類經驗和流程,往往是其他科別醫生無法輕易掌握或評價的。
在這樣的背景下,當其他醫生被病人要求提出看法時,他們的科別背景很可能與原手術的實際情況存在差距。有些醫生甚至可能因為自身與被告醫生的專業領域不同、出於個人利益考量或是病患刻意引導,無法做出完全客觀的評價。這種不精準的醫學判斷往往會讓原本就失敗的醫病關係更加複雜。特別是在口腔顎面外科這種複雜的領域,一些醫生可能根本不了解手術的特殊要求,卻依然會基於有限的了解發表意見,這不僅可能誤導患者,也給原本的醫療糾紛火上澆油。
謝明吉醫師在演講中也說到,現代醫療的風險控制,尤其是在選擇性手術中,已經非常完善。手術的流程,麻醉的選擇,術後的追蹤,這些環節都有嚴格的規範。但最難以控制的手術失敗風險,卻是患者的期望。
醫療糾紛並不一定源於手術失敗,往往源於患者的期待與實際結果之間的差距,這是醫生無法完全掌控的部分。謝明吉醫師的看法是,其他醫師在提供第二意見或第三意見時,若沒有充分理解原手術的專業複雜性,反而可能會進一步放大這種落差,讓原本的醫療糾紛變得更加激化。
再進一步思考,醫生之間的評價是否有時也受到人際關係的影響呢?醫生畢竟也是人,面對同業間的競爭、利益糾葛等,難免會有情緒偏差或個人主觀判斷。
總結來說,其他醫師的第二意見、第三意見有時可能成為醫療糾紛的推波助瀾者。如果這些醫師的專業背景與原手術領域不完全匹配,或者在提供意見時受到其他因素的干擾,他們的判斷不但無法幫助解決問題,反而可能誤導患者,讓醫療糾紛變得更加複雜。這是我們在追求公平與正義時,必須要慎重考慮的問題。
提供風華診所謝明吉醫師講座影片,給對醫患糾紛有興趣的朋友觀看
https://youtu.be/xpcL0RY46Jk?si=7EZ3WKVZytBmJSEI
文章引用自網路 已取得同意!!